熊胆作为中国四大名贵珍稀动物药材(熊胆、麝香、虎骨、牛黄)之首,素有“药中黄金”之美誉。最早在汉末医家陶弘景所著的《名医别录》里即有关于熊胆的记载。关于熊胆的特性,明代缪希雍言简意赅:“凡胆皆极苦寒,而能走肝、胆二经,泻有余之热,盖以类相从也。”熊胆的性味无疑是苦寒,归肝、胆、心、胃经。其主要的功用都围绕着苦寒:清热解毒、清肝明目、息风止痉、杀虫止血等。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:
应当说明的是熊胆虽然疗效卓著,但并非人人可用。《笑傲江湖》中提到白云熊胆丸服用以后往往要昏晕半日,因此仪琳给令狐冲服用之后,令狐冲昏睡过去久久不醒,仪琳吓得花容失色。尽管武侠小说中不免夸大,却也说明熊胆确实药性霸道,苦寒之性极重。因此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:
3.脾胃虚寒、非热证者忌服。
鉴于围绕着熊胆的应用之争,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熊胆的采集加工演变过程。
熊胆的采集最早采用杀熊取胆的方法,将熊杀死取出熊胆,于通风处阴干或置石灰缸中干燥。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必须杀死熊而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条例,只有一熊一胆,来源稀少,售价昂贵,不能满足临床医疗需要。后在1985年从北朝鲜引入利用外科手术安装瘘管引流熊胆汁的实验方法,采用有管取胆汁,将取出的胆汁干燥后成熊胆粉。该方法的优点在于不杀死熊,可以定期获取熊胆汁;缺点在于限制熊的活动,造成部分熊腹腔感染,给熊带来了痛苦。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,应用活体无管引流熊胆汁技术获取熊胆汁,经过滤、干燥等步骤,即可制得熊胆粉。无管引流技术克服了有管引流的弊端,可以定期得到较多的熊胆汁,且对熊的正常生长发育无影响,痛苦也不大。目前所采用的就是这种技术。
有学者提出用功效相近的中草药、人工合成的熊胆成分来替代熊胆汁的应用,但药效带亟待验证。
白云熊胆丸仅仅是文学家笔下的一个虚构药物品种,但从中却也折射出诸如熊胆、牛黄、犀角、麝香、羚羊角、虎骨、鹿茸、穿山甲等动物药的卓越疗效。文学家笔下的这些药物往往是起死回生的神丹妙药,在现实当中这些药物同样是医生手中治疗疑难杂症的王牌。但鉴于货源稀少、价格昂贵,且涉及到动物保护法,如何合理开发、应用这类动物药,值得我们共同深思。